新闻资讯 你的位置:杏彩体育注册 > 新闻资讯 > 阳西产学研赋能海水鱼苗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 “靠天吃饭”到年产量占全省六成
阳西产学研赋能海水鱼苗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 “靠天吃饭”到年产量占全省六成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04:24    点击次数:73


近日,在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,负责人林李泉指着池中欢游的银鼓鱼苗向记者自豪地介绍:“1公斤鱼卵可培育出400万尾鱼苗!”这不仅标志着当地水产育苗技术迈上新台阶,更是阳西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,推动海水鱼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。如今,这座占全省海水鱼苗产量半壁江山的“育种基地”,正持续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。

在阳西,产学研扎根养殖一线。走进恒生水产室内厂房,20余个养殖池整齐排列,恒温设备与循环水系统有序运转,与传统户外池塘“靠天吃饭”形成鲜明对比。“以前露天孵化,鱼苗成活率和产量都不稳定。”林李泉感慨道。自与中山大学、暨南大学、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后,情况显著改善。技术团队研发的轮虫活体生物饲料,解决了鱼苗“第一口食”难题——悬浮状态便于摄取,避免了传统粉状饲料沉积污染水体的问题。如今,1公斤鱼卵常规产量达100万尾,银鼓鱼更是突破至400万尾。林李泉透露,高产秘诀还在于精准控温、优质饲料以及坚持亲鱼纯自然交配,“不使用药剂,鱼卵成活率高且能延续数月”。

广东海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受益于产学研合作。2021年,在华南农业大学支持下,公司将传统粗放孵化升级为工厂化室内培育,摆脱了天气、季节和病原感染的制约。“以前一场暴雨或高温就可能让鱼苗损失惨重,现在产量和质量都有了保证。”负责人高延飞说。在种苗培育上,公司与中山大学合作,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优质亲本,告别“盲目养殖”,经筛选的种苗生长快、抗病强;双方还探索出分段式标粗养殖模式,增强种苗体质,如今每年可培育优质石斑鱼种苗约3000万尾。疫苗研发领域,针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口服疫苗已制出样本并进入测试阶段,“若成功上市,将给全行业带来福音”。

产学研合作不仅带来技术突破,更培育了大批本土人才。曾是销售的高延飞,如今已是行业资深人员,公司还自主培养了多名养殖专家;阳西县梁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志发,从普通养殖户成长为乡村水产养殖工程师,“参与产学研项目后,不仅掌握了先进技术,还学会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”。在科研团队帮助下,梁氏水产突破海马规模化养殖难题——此前海马因对水质要求高、易受感染,行业发展长期受到制约。

在恒生水产实验室,中山大学研究生陈宣淇熟练操作仪器,“这里能接触真实养殖场景,对成长帮助很大”。阳西还有不少像她这样的科研人员,穿梭于实验室与养殖塘间,推动成果转化。目前,华南农业大学长期派驻博士、硕士驻场,中山大学也会不定期开展短期实验,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。

水产鱼苗是现代渔业的“芯片”。近年来,阳西着力发展海水鱼苗产业,2023年启动海水种苗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。该产业园由海元农业牵头,联合梁氏水产、恒生水产等5家企业,总投资1400万元,打造“种苗繁育+技术研发+生产示范+销售服务”的产业标杆。截至目前,产业园已完成投资720.3万元,建成现代化实验室、标本室等。全县种苗生产场增至202个,面积约2万亩,年产量占全省比例超60%,成为广东海水鱼苗产业核心区。

如今,阳西海水鱼苗产业正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,逐步破解了“种苗品质不均、技术转化不畅”等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。“阳西苗”凭借过硬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,不仅畅销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国内多地,更远销东南亚市场,成为全国海水鱼苗产业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,为我国水产种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


Powered by 杏彩体育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